除蟑螂(Cockroaches)

分享這篇

蟑螂(Cockroaches)


一、與人類的關係
         蟑螂與人為伍,經常取食腐敗食物或食物殘渣。且其棲所及活動區域又常是污穢不潔的地方,因此蟑螂的糞便、臭腺分泌物及取食回流物,會污染食品、廚具、餐具及衣物。蟑螂曾被發現是某些寄生蟲及病原體的中間寄主,特別是腸胃性疾病。最近證實蟑螂對於過敏性體質者,會引發過敏性疾病或氣喘反應。為居家重要的衛生害蟲。

二、分類地位及種類
         蟑螂原屬於昆蟲綱(Insecta)直翅目(Orthoptera)蜚蠊科(Blattidae),後經學者研究發現,其係由古網翅目(Palaedictyoptera)演化成原蜚蠊目(Protodictyoptera)再進化而來,與直翅目血源較遠,故將其別立一目稱為蜚蠊目(Blattoidea)
     全世界約有4000餘種,與人類住家有關的僅約40種,稱為住家蟑螂(household cockroach)1992年在台灣列出的蟑螂名彙有75種,其中以德國蟑螂(Blattella germanica)、美洲蟑螂(Periplaneta americana)、澳洲蟑螂(Periplaneta australasiae)、棕色蟑螂(Periplaneta brunnea)、花斑蟑螂(Neostylopyga rhombifolia)、潛伏蟑螂(Pycnoscelus surinamensis)、灰色蟑螂(Nauphoeta cinerea)、棕帶蟑螂(Supella longipalpa)、東方水蟑螂(Opisthoplatia orientalis)較常見。

 三、外部形態
         蟑螂的頭大部份隱藏於前胸腹面,向下彎曲。口器為咀嚼式。觸角細長多節,最多可達百餘節。小顎鬚五節,端部有感覺墊。複眼大型,單眼兩個。大部份種類成蟲具有兩對翅。外面的一對較硬而厚,為革質,形成翅覆(tegmina),具明顯翅脈。內面的一對翅為膜質。氣孔10對,2對在胸部,8對在腹部。雄蟲之腹部尾端有一對腹刺及一對尾毛,在第十節背板及第九節腹板,有些骨片特化成攫握器,用於交尾時緊握雌蟲。雌蟲只有尾毛一對,腹部最後一節分兩葉,可夾持產出之卵鞘。幼蟲除個體較小,翅及性機能未發育外,其餘一般與成蟲相似。


四、生態習性
         蟑螂為不完全變態,分卵、若蟲(Nymph)及成蟲三期。整個生活史約三個月至一年以上,依其種類及溫度而定。成蟲可生活一年或更久。蟑螂為雜食性,取食各種不同的食物,但較喜歡澱粉及糖類。它們也取食乳酪、牛奶、皮革、壁紙、書冊之裝訂帶、死昆蟲、痰液,甚至於熟睡中人的手指及腳趾。主要為夜間進食。當取食時,蟑螂自其口中吐出液體以攪和食物,常就地排泄糞便。由口中及身體之腺體開口處,排出一種特別臭味的油狀物質,致所接觸的食物及餐具,會留下為時頗久的蟑螂味。
        大部份的種類,性喜溫暖潮濕。多為夜行性。成蟲具飛行功能,卻少有強大的飛行力。成蟲及若蟲均善於快速行走。交尾一般發生於成蟲羽化後510天內。根據觀察德國蟑螂的結果,雄蟲可交配多次,雌蟲只交配12次。

 五、防治策略
         蟑螂需要有適當的水、食物及棲所始可維持生存。因此,防治第一步首重環境衛生,以限制其生存條件。這些包括:妥善藏好食物、清除廢物紙箱、覆蓋餿水容器及垃圾桶等。若蟑螂已侵入,以殺蟲劑防治可達快速有效的目的。有關噴藥或點蟑螂餌劑的重點,在兩個物件之間的夾縫地帶,例如:有間隔及空隙的堆積物品(重疊的洗碗籃或鏤空的置物籃)、插座縫隙、爐具的下層、不鏽鋼餐飲操作檯的裏層及底腳板。在室外,房子周邊的排水溝及化糞池是蟑螂棲息地之一,保持水溝的暢通並定期噴藥,可降低族群數量,以減少其侵入室內的機率。


六、藥劑種類
         合成除蟲菊精(百滅寧、賽滅寧、賽酚寧)、有機磷劑(陶斯松、撲滅松、亞特松及亞培松)、餌劑(硼酸、益達胺、芬普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