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黑蚊防治(Biting midges)

分享這篇

小黑蚊(Biting midges)


一、與人類的關係
    在活動期間,雌蟲以叮人吸血獲取營養,大部分攻擊小腿為主。因其體型小,雌蟲在叮咬時不易察覺,待有痛覺時其口器已刺入人體皮膚,此時皮膚會感覺騷癢,甚至紅腫疼痛。雖然目前台灣尚未有傳播疾病的記錄,但造成騷癢疼痛,除了會使學生上課不專心,並且造成人口外移,更有特殊體質的人會產生過敏反應,讓觀光業的產值下降。所以小黑蚊的潛在病媒及騷擾性害蟲的角色是值得重視(李,1996)。

二、分類地位及種類
    小黑蚊的正式學名為,台灣鋏蠓(Forcipomyia taiwana),屬於雙翅目(Diptera),蠓科(Ceratopogonidae),鋏蠓屬(Forcipomyia),鋏蠓亞屬(Lasiohelea),又隨地區的不同有不同的俗稱,諸如烏微仔、蚊微仔、黑頭狗仔、大頭狗仔及小金剛等等。


三、生態習性
    此蟲體型細小,長約1.44mm。在15~30℃的環境下,幼蟲發育為成蟲需58.1~15.8天,成蟲的壽命為40.8~8.6天(莊,1994),溫度越高幼蟲的發育速度越快,成蟲的壽命越短。成蟲於白天活動,在早上8點至日落前一小時,均可見其行蹤,而活動高峰在早上10點至下午3點(葉,1996)。但飛行力不強,僅於50公尺範圍內,而高度亦不超過2公尺(陳等,1979)。


四、防治策略
    防治方法:根據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葉金彰博士及杜武俊博士的指導,防治工作的噴藥方式,分為兩種:針對幼蟲及針對成蟲。幼蟲防治首重幼蟲的孳生源,例如竹林、蔬菜園、檳榔園、茶園、香蕉園、荔枝園及雜樹林地表,水流量少且有淤積的水溝,校園或公園灌木叢底,陰暗潮濕容易孳生藍綠藻及苔類植物的地表,以動力噴霧器噴灑藥劑。成蟲的防治,在其棲息地點:如竹林、果園、灌木叢、雜草叢及雜樹林等處以煙霧機做空間防治。每次防治小黑蚊均以療程為防治概念,每兩週施做一次小黑蚊幼蟲及成蟲藥劑噴灑,每個療程施藥3-4次,約一個月至一個半月的時間,以便達到防治的效果。


五、藥劑種類

    使用藥劑方面:防治成蟲的藥劑:以合成除蟲菊精類為主,例如亞滅寧(α-Cypermethrin)、賽洛寧(δ-Cyhalothrin)、賽酚寧(Cyphenothrin)…等。防治幼蟲藥劑使用亞特松(Primipho-methyl)、陶斯松(Chloropyrifos)、撲滅松及亞培松等有機磷藥劑。

小黑蚊相關資料可至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查詢:www.bitingmidge.org.tw